若人生低谷,读王阳明顶级金句,读完瞬间清醒!

/壹/凡学之不勤,必其志之尚未笃也。王阳明凡是学习不刻苦的人,一定是他的志向还不够坚定笃实。这句话,一语道破了为何我们学习不勤奋、不努力的根本原因。学习做事,归根结底在于心之所向、志之所在。一个人真正立志要做一番事业,真正把学问道理看得很重要,他就会全身心投入,废寝忘食去学习钻研。学习需要恒心和毅力。一时的热情很容易有,但持之以恒地学习,始终如一地专注投入,则需要源自内心的强大动力。这个动力就来自一个人的志向和抱负。志向远大,抱负高远,才会有强劲的内在动力,支撑一个人长期地刻苦学习。所以王阳明一针见血地指出,学习不刻苦的根源在于志不坚定。想要真正学好,首先要笃定志向,明确人生追求。一个人志存高远,自然能奋发图强,在学习上持之以恒、锲而不舍。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。立志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。志向远大,目标明确,才能在漫漫学习长路上始终不忘初心,激流勇进。

/贰/称人之善,而咎已之失。从人之长,而明己之短。王阳明我们往往容易见人之过,却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。王阳明告诉我们,要多称赞他人的优点和长处,同时反思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。当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时,不要吝惜赞美之词。同时,这种赞美也应当成为我们自我反省的契机,想一想自己在这些方面是否做到了,有哪些需要改进提升的。这样,我们才能在社交互动中,充分吸取他人之长,补己之短,达到不断自我完善的目的。"从人之长",就是虚心向他人学习,见贤思齐。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,其实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即便是平凡之人,也一定有过人之处。关键是我们能否虚怀若谷,以开放心态发现并欣赏他人的优点。"明己之短",就是要坦然面对自身的局限和不足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。勇于承认自己的短处,并以积极心态去改正,这是一个人成熟与进步的表现。现实生活中,我们往往会花大量时间精力在寻找他人的缺点,却忽视了自身存在的问题。其实,我们应该把更多目光投向自己,多多反求诸己。

/叁/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很多人觉得"知"容易,"行"难,常常是知易行难。王阳明却道破了一个道理:一个人如果真的懂得了、领悟了一个道理,他必定身体力行,决不会知而不行。倘若一个人只是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,却迟迟不肯行动,那只能说明他其实根本没有真正懂得那个道理。真正的"知",从来就不是纸上谈兵,而必定伴随着切实的"行"。比如,一个人若是真正体悟到了勤奋刻苦的重要,难道还会终日懒散度日吗?一个人若是真正明白了诚实守信的可贵,难道还会欺诈失信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一个人的行动,是检验他是否真知的试金石。知而不行,只能说明他所谓的"知"只是一知半解,似是而非。正所谓"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",任何道理,不经过实践的验证和砥砺,都不能算作真知。知行不是二事,本就是一回事。让我们以"知行合一"的智慧武装头脑。知所行,行所知,方能无愧于心,无愧于人,无愧于天地!

/肆/言不可尽善,善不可尽言。王阳明其实就是告诉我们,不要只听人怎么说,更要看人怎么做。"言不可尽善",就是说再漂亮的话,也不可能面面俱到、尽善尽美。就好比我跟你形容一道菜肴,可以说酸甜苦辣咸,可以说色香味俱全,但你听了之后,对这道菜的全貌,还是不能完全了解。因为语言的局限性,说再多也不如你亲自去尝一尝来得直接。所以,我们不能完全相信言语,不能对言语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。"善不可尽言",就是提醒我们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。真正的善举,不是靠说出来的,而要静悄悄地去做。就像我们常说的"言者无意,听者有心",做好事不在于你怎么说,而在于你怎么做。比如,一个人整天挂在嘴边说自己多善良,另一个人却在默默地帮助他人,你说谁才是真正的善人?可见,与其花言巧语来标榜自己多么善良,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些善事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看到有的人说得一套做得一套。甚至有人为了某些目的,故意把好话说尽,但却不见他们有什么实际行动。这不就是忘了"言不可尽善,善不可尽言"的道理吗?所以啊,这句话提醒我们,不要轻易被表面的言语所蒙蔽,要注重实际行动;做人做事,要脚踏实地,少说空话,多做实事。只有这样,才能避免落入言行不一的窘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