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节绝美诗词,千古绝唱,句句经典!
自古以来,元宵节,是历代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。关于节日的民俗文化从各篇佳作中也可见一斑。月圆如意春,星守良宵夜,元宵佳节,让我们一起赏千年诗词,度欢乐宵!
【1】
《十五夜观灯》
唐 · 卢照邻
锦里开芳宴,兰缸艳早年。
缛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。
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
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
正月十五夜观灯,芳宴玩乐庆佳节,灯光绚丽点缀天空,烟火璀璨似繁星坠落,光鲜亮丽照美人,笑容映照九枝前。
元宵佳节,热闹繁华,观灯赏月,五彩缤纷,浪漫的青年男女,载歌载舞,互相表达爱慕之情,好一派热闹景象。
正月十五元宵节,愿大家共度良辰,共赏美酒,海上明月共潮生,花好月圆共团聚!
【2】
《正月十五夜》
唐 · 苏味道
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
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。
游伎皆秾李,行歌尽落梅。
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灯火灿烂绚丽,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,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,四处都可通行。
人潮汹涌,马蹄下尘土飞扬,月光追随人流而来,明月当空,随处可见。
歌女们花枝招展、艳若桃李,边走边歌舞,京城取消了夜禁,滴漏你莫要催,莫让这美好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。
唐朝都城都有宵禁,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,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。一年只有三天例外,即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。
此句就是描写洛阳城元宵之夜的盛况,彻夜灯火辉煌,人声鼎沸,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氛围。
【3】
《正月十五夜灯》
唐·张祜
千门开锁万灯明,正月中旬动帝京。
三百内人连袖舞,一时天上著词声。
这首诗描写了元宵节宫中内人踏歌的情景。
唐宫内万灯齐明,辉煌气势,舞衲联翩,歌声乐笙,直冲云霄,场面壮观,气象恢宏。
再现了人间天上一派欢歌乐舞的热闹景象,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,最为浪漫,最为销魂的时刻。
【4】
《上元竹枝词》
清 · 符曾
桂花香馅裹胡桃,江米如珠井水淘。
见说马家滴粉好,试灯风里卖元宵。
香甜浓郁的桂花馅料里裹着胡桃仁,在井水来淘洗出来的江米,如像珍珠一样光泽。
听说马家滴粉非常好,汤圆做得好,趁着试灯的光亮,在风里卖元宵。
正月十五吃元宵,这个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,元宵的名称与“团圆”字音相近,取团圆之意,寓意美好吉祥,幸福美满,平平安安,团团圆圆。
这个习俗表达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与憧憬。
【5】
《上元夜六首·其一》
唐 · 崔液
玉漏银壶且莫催,铁关金锁彻明开。
谁家见月能闲坐?何处闻灯不看来?
滴漏箭壶,切莫催促,时间也不要过得那么快,今夜开放夜行,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。
哪家看见明月能闲坐家中,哪里有人家听闻有灯火闪烁不来看?
“玉漏银壶”,古时计时的器具。
词句描写了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。
据刘肃《大唐新语》记载:“神龙(唐中宗年号,公元705—707年)之际,京城正月望日(即十五),盛饰灯影之会,金吾弛禁,特许夜行。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,无不夜游。车马喧阗,人不得顾。”
大唐的盛世繁华,正可以通过元宵节窥见一斑。
【6】
《观灯乐行》
唐 · 李商隐
月色灯山满帝都,香车宝盖隘通衢。
身闲不睹中兴盛,羞逐乡人赛紫姑。
整个京城,到处月光如水,花灯璀璨, 装饰华丽的香车堵塞了宽敞大道。
身处闲暇,却没有机会去见证国家的繁荣和这元宵盛况, 只得带着羞惭,随着乡亲们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。
此诗作于宣宗大中十二年(858),作者时年四十六岁,为诗人终年。
该年正月十五夜,京城有灯彩盛会,李商隐在东川幕府,自然无缘。
返京之后,因未任京官,身体欠佳,只得返回郑州老家养病,又失去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正月十五夜灯会的机会。
诗人忍辱负重,一直关心国家大事,始终寻觅施展平生抱负的机遇,他对未能参加这类活动深感遗憾,故抱病奋笔写下了这首绝句。
【7】
《汴京元夕》
明 · 李梦阳
中山孺子倚新妆,郑女燕姬独擅场。
齐唱宪王春乐府,金梁桥外月如霜。
这首诗是作者在汴京观看元宵佳节的盛况时所作。
中山来的戏子装扮艳丽,非常帅气,郑燕来的的女姬,各有高超的技艺,胜过众人。
中山少男、郑燕少女都善演戏曲,他们汇集到汴京来,唱着周宪王编著的剧本。金梁桥外的大地上,月光明亮,就如铺了一层白霜。